师者

发布时间:2016-04-07

文章来源:新东方


文/武汉新东方学校 刘堃老师

不管嘴上如何说,心中一直以自己是一名教师为荣。即使只是民办机构的教师,心中仍然坚信自己曾经,正在,并将继续帮助别人。相信自己所讲的,也只讲自己相信的,从未觉得梦想比面包重要,但老师二字之于我,一定是信仰重于生计。因此,也对这份职业多了一点执着与思考。


角色

"师者,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。"昌黎先生著《师说》,把"道"放在"业"的前面,是想说做人比做事更重要,学习的态度比知识本身更重要。从古至今,没有哪个大家是靠老师生塞硬灌出来的,对学问"最大的紧张和最大的热情"是学有所成的前提与基础。很多学霸看似轻松从容,实则如同鸭子划水,水面上风平浪静,但水下的努力与汗水是看不到的。换句话说,学习的主角永远是学生自己。从学生逆推老师,你会发现老师也是"鸭子",表面上的角色是"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",专注于知识的传递(presenter),实则还是知识的搜集与筛选者(resource),课堂管理者(monitor)以及学习效果的评估者(evaluator),但这些角色发挥作用的极限,也只是鞍前马后,旁为辅弼。学习,永远是学生自己的事。所以,做配角要有做配角的觉悟,喧宾夺主,一味强求学习的效率与结果,只会让学生厌恶老师,进而厌恶学习。

其次,移动互联网时代,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简单而多元。拼讲授,线上10块钱的各种牛X教师视频课、图文课、微信课,直接碾压普通老师。拼系统,PC端、移动端学习类APP无孔不入,细致到告诉学生每一分钟应该干嘛。按这个逻辑,教育行业应该是老师下岗,学校关门,被新模式冲击得体无完肤才是。但事实并非如此,因为我们都很清楚,学生是人,不是机器,学习是习惯,不是拷贝,教育的核心是陪伴,不是传递。老师在身边的存在感和安全感,针对每个孩子特点与程度的教学方式,是冷冰冰的机器没法给的。不然找一堆诺贝尔奖获得者,录一套小学到高中的教学视频,配上系统做练习,每日循环播放,周末线上答疑,是不是全球教育资源稀缺的问题就解决了?

学习的主角永远是学生自己,老师要有做配角的觉悟,教育的核心是陪伴。对学生而言,规划比学习重要,习惯比分数重要。一个有清晰规划和良好习惯的学生,无需太多担心。所以,老师的角色应该更多是引路人(guide)和成长的参与者(participant)。多一些陪伴,少一点讲授;多一些解惑,少一点授业。老师的主要职责,是帮学生找到方向,帮学生养成适合他们的学习习惯,其次,才是传递知识。


真相

对于学生而言,最宝贵的资源,是老师的注意力。而在我看来,课堂上老师对自己注意力的平均分配,是一个错误。因为我们一直在掩饰的,这个世界恶意的真相是,人的聪慧与后进之分确实有之,勤奋与懒散之分更甚。骏马日行千里,黄牛日行数十,这是父母所给,天生差距,由不得你视而不见。黄牛自知不如骏马,当痛下苦功以勤补拙,如果它不自知,甚至更为慵懒,骏马行一时,它也行一时,骏马行一日,它只行半日,则会被越甩越远。况且,既是慵懒,如果被苛以同骏马一般的要求,或拉或拽,只会适得其反,惶惶不可终日。

反之,如果老师将自己的注意力按需分配,或有不同。这里的按需分配,有两层意思,一为数量上的按需,勤勉者多得,慵懒者少得;二为质量上的按需,勤勉者得到的是学术上的指导与知识上的传授,慵懒者得到的是方向的寻找与养成习惯的陪伴。如果这样做,一方面勤勉的学生得到更多的关注,是一种正向激励,会让其更加努力,有助于培养精英;另一方面,慵懒的学生不会有众生平等的错觉和固步自封的理由,丛林法则下的peer pressure会让其摆正态度,正视差距,以后天之勤补先天之拙;最后,如此直白的以勤奋程度论英雄,学校里的学习氛围将更浓郁。

所以,在学校中老师注意力的分配,应该是一个逆金字塔形,或柔和一些,逆梯形,反正不是正方形。引入一个"自主学习时间",又或"学习进步程度"之类的变量,老师通过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,来判断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程度。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越长,能够得到的老师的关注就越多,相应的对学习有帮助的资源就更多,学生通过自己的勤奋程度来赚取学习的资源,注意,是以勤奋程度而非成绩好坏为标准分配资源。The reason why you have it is because you've been working hard on it.


结论

老师不是学习的主体,可以有悲天悯人之心,不能行越俎代庖之事。讲授再花哨,起作用的,永远是默默地陪伴。按需分配兵行险招,目的可以激进,手段必须柔和,当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。学习是一辈子的事,考试,起点,仅是一个阶段的成败,对学生而言,未必就比一个清晰的规划,一个良好的习惯更重要。对于老师,四个字,用心而已。